杂体诗 潘黄门岳述哀

:
青春速天机。
素秋驰白日。
美人归重泉。
凄怆无终毕。
殡宫已肃清。
松柏转萧瑟。
俯仰未能弭。
寻念非但一。
抚衿悼寂寞。
恍然若有失。
明月入绮窗。
髣髴想蕙质。
销忧非萱草。
永怀寄梦寐。
梦寐复冥冥。
何由觌尔形。
我惭北海术。
尔无帝女灵。
驾言出远山。
徘徊泣松铭。
雨绝无还云。
华落岂留英。
日月方代序。
寝兴何时平。
向上折叠
展开剩余(
江淹

江淹

江淹(444—505),字文通,南朝著名文学家、散文家,历仕三朝,宋州济阳考城(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)人。江淹少时孤贫好学,六岁能诗,十三岁丧父。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,开始其政治生涯,历仕南朝宋、齐、梁三代。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。泰始二年(466年),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,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,被诬受贿入狱,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。刘景素密谋叛乱,江淹曾多次谏劝,刘景素不纳,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。宋顺帝升明元年(477年),齐高帝萧道成执政,把江淹自吴兴召回,并任为尚书驾部郎、骠骑参军事,大受重用。 165篇诗文

猜你喜欢

登二妃庙

:
朝云乱人目,帝女湘川宿。
折菡巫山下,采荇洞庭腹。
故以轻薄好,千里命舻舳。
何事非相思,江上葳蕤竹。

朝云乱人目,帝女湘川宿。
早晨的云彩奇诡变幻让人眼花缭乱,可能是因为娥皇、女英居住在此吧。

折菡巫山下,采荇洞庭腹。
她俩或在巫山之下摘采未开的荷花,或在洞庭之中巧摘荇菜。

故以轻薄好,千里命舻舳。
思君心切,希望船更轻巧、更快速,一行千里,乘风破浪。

何事非相思,江上葳蕤竹。
此处浓浓相思弥漫,尤其是那江边生长茂盛的湘妃竹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唐孝麟.中国古代散文选:高等教育出版社,1995年:第109-110页2、 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室 胡光舟 周满江主编张明非 李有明 樊运宽等编注,古诗类编,广西人民出版社,1989年,第476页

朝云乱人目,帝女湘川宿。
二妃庙:又称黄陵庙。二妃,即虞舜的两个妃子娥皇与女英。相传虞舜巡视南方,中途死于苍梧之野,遂葬在九嶷山(今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宁远县)。娥皇、女英起先没有随行,后来追到洞庭、湘水地区,得悉舜已去世,便南望痛哭,投水而殉。朝云:早上的云彩。帝女:指帝尧的二女娥皇、女英,嫁于舜即湘妃。或说指传说中的天帝之女瑶姬。

折菡(hàn)巫山下,采荇(xìng)洞庭腹。
菡:即荷花,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,即莲花的花苞。荷花之实为莲子莲子谐音为“怜子”,故被古人视作多情之物。荇:荇菜,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,叶略呈圆形,浮在水面,根生水底,夏天开黄花。

故以轻薄好,千里命舻(lú)(zhú)
轻薄:指船的轻巧灵便。说明二妃为了尽快见到夫君,希望船更轻巧,船速更快。舻舳:大船。

何事非相思,江上葳(wēi)(ruí)竹。
葳蕤:草木茂盛,枝叶纷披下垂的样子。竹:此有所特指。湖南特生一种竹,名为斑竹,又叫湘妃竹,出于君山和九嶷山。民间传说斑竹是二妃的眼泪染成的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唐孝麟.中国古代散文选:高等教育出版社,1995年:第109-110页2、 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室 胡光舟 周满江主编张明非 李有明 樊运宽等编注,古诗类编,广西人民出版社,1989年,第476页
朝云乱人目,帝女湘川宿。
折菡巫山下,采荇洞庭腹。
故以轻薄好,千里命舻舳。
何事非相思,江上葳蕤竹。

  二妃,即虞舜的两个妃子娥皇与女英。相传虞舜巡视南方,中途死于苍梧之野,遂葬在九嶷山。娥皇、女英起先没有随行,后来追到洞庭、湘水地区,得悉舜已去世,便南望痛哭,投水而殉。后人为祭祀她俩,特于湘水之侧建立了二妃庙(又称黄陵庙)。《方舆胜览》云:“黄陵庙在潭州湘阴北九十里。”这首诗歌颂了娥皇与女英对爱情的执著与忠贞不渝。

  起句“朝云乱人目”乃是诗人登上二妃庙所见之景。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,天边呈现出迷人的光彩,片片云霞犹如簇簇花团,奇诡变幻令人目不暇接。在“朝云”中,还含有宋玉《高唐赋》“旦为行云”之意,暗示了诗与男女之情有关。面对这一幅灿烂的晨景,诗人顿发奇想:这大概是“帝女湘川宿”的缘故吧。帝女,即指娥皇与女英,因她们是古帝唐尧的女儿,故有是称。这开端两句,诗人将奇丽的景致与奇特的传说结合起来,给全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,一下子就攫住了读者的心。

  “折菡巫山下,采荇洞庭腹”两句承“帝女”而来,写二妃对舜的那一份迷恋眷念之情。她俩或折菡萏于巫山之下,或采荇菜于洞庭之中,既以慰解缠绵不尽的相思,亦以表达对夫妇合好的向往。菡,即荷花,荷花之实为莲子,莲子谐音为“怜子”,故被古人视作多情之物。荇,生在水上的一种植物,《诗经·周南·关雎》云:“参差荇菜,左右采之。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。”所以荇菜也是淑女的代称。巫山、洞庭,自古便是相思之地,诗人遥想二妃追赶舜到达此地,念及将与他团聚欢会,心中正是万般喜悦。那莲子和荇菜,不正代表了她们盼望得到夫君爱怜的心声吗?

  “故以轻薄好,千里命舻舳”,这二句是追述,把二妃的深情再深写了一步。折菡采荇,这一番痴情已足令人感叹了,但更令人感动的是,她们这番前来,是千里迢迢、从风波浪尖中闯过来的。轻薄,原是放荡之意,但这里是说二妃追赶夫君的意志十分坚决、一旦决定就不可收回。舻舳,船头船尾,这里代指船。二句中值得注目的是一个“故”字,有此一字,便足见得这两位弱女子的千里远行,是完全自愿的,也是完全知道前程险难的,唯因如此,她们的举动也更加感人至深了。

  怀着如此的痴情,经过了如此的艰程,终于与夫君相去不远了。然而,等待她们的又是什么呢?“何事非相思,江上葳蕤竹”,在诗的结尾,诗人并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,也没有继续在这个古老传说中沉浸下去,而是笔锋呼应首联,又转回到现实中来。站在二妃庙前,诗人向四周举目远望,只见眼前的景物似乎都弥漫着一层二妃对舜的相思之情,尤其是江边一片片的翠竹,枝干斑斑点点,仿佛是浸透了二妃的相思之泪。葳蕤,纷多貌。据《述异记》记载,二妃在湘水之旁痛哭舜亡,泪下沾竹,竹纹悉为之斑,故湘竹又称湘妃竹。最后一句,诗人没有直说二妃的殉情,而是采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,把情渗透到景中,以泪竹披纷无限的画面,来透露二妃永无穷止的情思、绵绵不尽的长恨,以及自己对二妃不幸遭遇的感伤,使全诗起到了“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”的艺术效果。

  这首登临凭吊之作,将动人的传说、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心情熔于一炉,情思绵邈深挚,笔调清雅明畅,特别是结尾的截情入景,使全诗显得空灵含蓄,当真是神来之妙笔。篇末有此奇峰,全诗的意境亦为之拓深了许多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《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》.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2年9月版,第1092-1093页2、 盛庆斌编著,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汉魏六朝诗鉴赏,内蒙古人民出版社,2008.11,第272-273页3、 陈如江著,寻找古典之美:诗词探艺录,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,1993.01,第145页
向上折叠
展开剩余(

战城南

:
躞蹀青骊马,往战城南畿。
五历鱼丽阵,三入九重围。
名慑武安将,血污秦王衣。
为君意气重,无功终不归。

躞蹀青骊马,往战城南畿。
战士骑着青黑色的战马行走在去城南的路上,欲往那里参加战争。

五历鱼丽阵,三入九重围。
他十分英勇,曾经五次参加作战,多次突入敌军多层的包围。

名慑武安将,血污秦王衣。
他的声名可比秦国名将白起,他曾经跟随秦王作战立下了不世的功勋。

为君意气重,无功终不归。
为了君王,他十分注重报国立功的意气,发誓如果自己没有建立功勋一定不会归来。

(xiè)(dié)青骊马,往战城南畿(jī)
躞蹀(:行走的样子。骊马:黑马。畿:区域。

五历鱼丽阵,三入九重围。
鱼丽阵:古代作战时军队布置的阵势。九重围:形容多层的围困。

名慑武安将,血污秦王衣。
“名慑”两句:这两句借用历史上秦国的强大和白起的威名来衬托战士的英勇。武安将,指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,他曾被封为武安君。

为君意气重,无功终不归。
意气重:倒装句法,即“重意气”,实际指重报国立功的意气。

躞蹀青骊马,往战城南畿。
五历鱼丽阵,三入九重围。
名慑武安将,血污秦王衣。
为君意气重,无功终不归。
  《战城南》,六朝文人常用汉乐府旧题写作诗歌,往往和原作的情调不同。吴均这首诗写得较为悲壮,抒发了自己期望建功立业、立功边塞的壮志豪情。
向上折叠
展开剩余(

芳树

:
绿树始摇芳,芳生非一叶。
一叶度春风,芳芳自相接。
色杂乱参差,众花纷重叠。
重叠不可思,思此谁能惬。

绿树始摇芳,芳生非一叶。
转眼间树木就变绿了,微风过处,散发着满树的芳香。这芳香并非一片叶子所能发出来的。

一叶度春风,芳芳自相接。
一叶经历春风,众叶都开始散发芳香,芳气相接,才有这般春风醉。

色杂乱参差,众花纷重叠。
只是秋天一来,树木的叶子就要变黄枯萎了,颜色也在秋风的相逼下呈现出衰飒的样子,众花也纷纷而落。

重叠不可思,思此谁能惬。
满眼都是黄花堆积,看到这般萧瑟的情景千万不能想太多,勾起了年华易逝的感伤怎能让人心情舒畅呢?

绿树始摇芳,芳生非一叶。

一叶度春风,芳芳自相接。
度:过,经历。

色杂乱参差,众花纷重叠。
参差:不齐。

重叠不可思,思此谁能惬(qiè)
惬:惬意,心情舒畅的意思。

绿树始摇芳,芳生非一叶。
一叶度春风,芳芳自相接。
色杂乱参差,众花纷重叠。
重叠不可思,思此谁能惬。
  此乐府诗为萧衍感物兴怀之作。与其他诗人多怜花惜人不同,萧衍之怜花则重在对芳树的赏玩。
向上折叠
展开剩余(

山中杂诗

:

山际见来烟,竹中窥落日。
鸟向檐上飞,云从窗里出。

山际见来烟,竹中窥落日。
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,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。

鸟向檐上飞,云从窗里出。
鸟儿从我山中小屋的屋檐上飞过,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张永健,王芝主编 .中外名诗三百首 :长江文艺出版社 ,1990.10 :14-15 .2、 王运熙著 .历代诗歌浅解 :复旦大学出版社 ,1999年09月第1版 :55 .

山际见来烟,竹中窥(kuī)落日。
山际:山边;山与天相接的地方。烟:指山里面的雾气。竹中:竹林丛中。窥:从缝隙中看。

鸟向檐(yán)上飞,云从窗里出。
檐:房檐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张永健,王芝主编 .中外名诗三百首 :长江文艺出版社 ,1990.10 :14-15 .2、 王运熙著 .历代诗歌浅解 :复旦大学出版社 ,1999年09月第1版 :55 .

山际见来烟,竹中窥落日。
鸟向檐上飞,云从窗里出。

  本篇是诗人吴均《山中杂诗》的三首之一。作品通过对山居小屋悠远、静谧的环境描写,表现了诗人崇尚自然,热爱自然的闲适自在的心情。

  “山际见来烟。”“这里的山际”说的是目所能及的山与天相接的地方,写的是极目远望之处。“来烟”,写的是诗人远望所见的动感物象,即远远地看见岚气云烟从天边飘来,这一描写有力地再现了山居小屋环境的深邃和悠远,给人创建了一个极其丰富的幽深神秘的美感想象空间。

  “竹中窥落日。”这句的“竹中”,从一个“窥”字可以看出说的应该是竹林的空隙,“落日”就是诗人从竹林的空隙中“窥”见到的明亮清新的一个动感物象。从这个“窥”字我们不难看出,诗人这里写的是近景,即从竹林的空隙中窥视到的红红的落日。这一“窥”,巧妙而又生动地增强了夕阳余晖洒落竹林时刻山居小屋环境优雅、明亮的美感。

  如果说在前两句中诗人不惜笔墨为我们再现了山居小屋的环境,那么下边两句写的则是小屋本身的特点。

  “鸟向檐上飞。”“向”可以理解为“从”,也可理解为“在”。“ 檐上飞”,说的是傍晚了,鸟儿们快要归巢了,于是在房檐儿上悠闲地,自由自在地,叽叽喳喳地,一会儿飞过来,一会儿又飞过去。这一句写的是山居小屋的近景,是近距离的所见,描绘的是一种清新、明快的场景,它在向人们透露着一种愉悦与欣喜的情怀。

  “云从窗里出。”“云”是不可能从“窗里出”的,诗人写的其实也就是一种感觉,我们不妨体会一下,如果站在山脚下,远看山居小屋窗前的景象,那洁白的云朵在小屋的窗前悠闲地飘动,仿佛就是从窗户里飘出来的。这感觉是何等的神奇呀。

  诗写得十分精炼。四句写出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,如同电影镜头的连接那样,合起来使人感到高而深的山中是那么清幽,甚至冷寂。烟、日、鸟、云都在动,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无限的静。由这一片寂静,又使人感到诗人心中是那么清静。他没有一点儿杂念,只是静静地观赏着这一切。如果细细吟味,还可感到三、四句隐隐流露出诗人的几分新奇感。高飞的鸟与屋檐齐高,白云由窗间流出,这种景象在平地上见不到,因而使诗人感到有趣。

  四句是两副对子。前两句“见”、“窥”的主体是诗人,后两句的主体则是“鸟”和“云”。前两句的节奏是二、一、二,后两旬是二、二、一。这样,全诗虽然篇幅短小,内容单纯,却因旬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,以至于不显得单调了。

  此诗写作极有章法,动静结合。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氛围和背景;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,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。同时,景物动静结合,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。诗人又运用景中有人、景中含情、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观察写出景物,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,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,远离尘嚣,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,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杨明著 .汉唐文学研赏集 :上海古籍出版社 ,2010.01 :299-300 .
向上折叠
展开剩余(

渡黄河

:
河流迅且浊,汤汤不可陵。
桧楫难为榜,松舟才自胜。
空庭偃旧木,荒畴余故塍。
不睹行人迹,但见狐兔兴。
寄言河上老,此水何当澄。

河流迅且浊,汤汤不可陵。
黄河流水湍急而且浑浊,其盛大的水势不可阻挡。

桧楫难为榜,松舟才自胜。
用桧木做成的桨,船夫也难以使用,松木造成的坚船方可胜任。

空庭偃旧木,荒畴余故塍。
空院落倒放着旧木头,荒地里留着旧土埂。

不睹行人迹,但见狐兔兴。
这里不见行人的踪迹,所见的只有狐狸兔子的出没。

寄言河上老,此水何当澄。
我要对黄河边上的老人说,这浊水何时才能澄清啊?

参考资料:

1、 费振刚主编.齐梁体诗传(中):吉林人民出版社,2000:672、 孙年法主编.运城古中国游记·诗词歌赋篇:山西人民出版社,2015.07:137

河流迅且浊,汤(shāng)汤不可陵。
迅:疾速,急疾。汤汤:水势浩大貌。陵:超越,越过。

(guì)(jí)难为榜(bǎng),松舟才自胜。
桧楫:桧木做的桨。桧为坚硬木材,桧楫谓船桨极坚固。榜:船桨。

空庭偃旧木,荒畴余故塍(chéng)
空庭:犹空院,谓荒芜冷寂的庭院。偃:倒伏。故塍:过去的田埂。

不睹行人迹,但见狐兔兴。
兴:作,这里指狐兔奔跑。

寄言河上老,此水何当澄。
河上老:河上老:古时高士,即河上公,能预测未来。何:何时。澄:清。传说黄河千年一清,河清则天下太平。 

参考资料:

1、 费振刚主编.齐梁体诗传(中):吉林人民出版社,2000:672、 孙年法主编.运城古中国游记·诗词歌赋篇:山西人民出版社,2015.07:137
河流迅且浊,汤汤不可陵。
桧楫难为榜,松舟才自胜。
空庭偃旧木,荒畴余故塍。
不睹行人迹,但见狐兔兴。
寄言河上老,此水何当澄。

  这首诗前四句写渡河情况。“河流迅且浊,汤汤不可陵。”起笔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和特征:水流迅猛而浑浊。“桧楫难为榜,松舟才自胜。”这里说,连桧楫使用起来都好像力不胜任,松舟也只是勉强胜载,可见河水的迅猛,渡河的危险、困难。中四句写岸畔所见。“空庭偃旧木,荒畴余故塍。”庭户是空的,旧木横躺着,像要倒塌的样子;田地荒芜了,还可以看到往日的田埂畦垄。“不睹行人迹,但见狐兔兴。”周围也看不到行人,只见狐兔横行。这里的村庄完全破败了,像《古诗·十五从军征》所写:“兔从狗窦入,雉从梁上飞。中庭生旅谷,井上生旅葵。”这就是作者眼中所见异族政权统治下的情形。在这描写中见出作者伤感、同情、愤慨等心情。“狐兔”既以纪实,当兼喻异族统治者。由此回过头来看前面关于黄河的描写,似也有兴寄:那汹涌浑浊的河水,当影射北中国的沦丧、淆乱。南宋张元干曾将这两个比兴融在一起,写道:“底事昆仑倾砥柱,九地黄流乱注,聚万落千村狐兔?”(《贺新郎》)以愤慨中原之陷入金人之手。最后两句:“寄言河上老,此水何当澄?”这两句的意思明显是指澄清天下、拨乱反正。由于前面写有渡河情况,这两句出现就不显得生硬;又由于前面写有社会凋残、生民涂炭情况,这两句也就显得很有感情、很有力量了。这表现了作者渴望国家统一、拯救生民出洪荒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。还可交代一下,“河上老”或许用河上公的典故。葛洪《神仙传》谓河上公住在黄河之滨,能预卜未来。作者“寄言”于这种决疑释惑的人物,更能见出他渴望河清心情的急切。这里的用典是浑然无迹的。

  “渡黄河”这种题材在南朝诗歌中实属罕见。作者身临北境,写出了旅途的感触,从而流露了澄清天下之志。这在“江左沉酣求名者”(辛弃疾《贺新郎》)不复顾念中原块土的情形下,这诗的创作就显得很是难能可贵了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吴小如等.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2年9月:917-918
向上折叠
展开剩余(